作为独凤轩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,于连富常说自己是一个游走在食品行业之外做食品的人。
在这个行业里浮沉多年,他执拗地固守着那条产业空隙,即便是被同行及亲友所不理解,甚至险些荣登“先烈”神坛。
直至绿色调味品逐渐被演奏成行业的主旋律,隐忍十余年的他已然成为该领域的一方诸侯,并以一派行业大佬的气势,掀起一场继味精、鸡精之后的第三次行业革命。
这一切,皆因一块骨头。
从1997年发现产业蓝海,到2007年其研发生产的“骨味素”被国家认可,从而获得1300万元总理基金无偿援助,再到2010年盈利1个多亿,且引来风投觑觎的目光,于连富整整走了十三年。
他究竟对骨头动了什么手脚,使其得以变废为宝,继而被资本竞相追逐?他又是凭借着怎样的商业模式,在高手如云的商战中虎口夺食?
骨头商机
1997年,于连富还是辽宁省抚顺市一家畜禽品加工厂的厂长,厂子从事禽畜品加工业务,因为客源稳定,每年工厂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,一家老小生活得非常滋润。
于连富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,每天下班后到加工车间里转转。
那天,他看到工厂里一位清洁工在捡这些废弃的骨头,便好奇地上前询问:“大婶,您把骨头捡回去做什么?”
“熬大骨汤啊,老营养了!”
对于从小家境贫寒的于连富而言,每天看到厂里数以万计的骨头以每吨几十上百元的价格被处理掉,总是觉得莫名地心痛,却又一筹莫展。
清洁工的回答让他灵光乍现,为何不把骨头里的营养物质提炼出来用于调味?
当时全国各地“农家乐”风正刮得凶猛,原汁原味的农家菜炙手可热。在辽宁也不例外,各色各样的农家乐数量不断激增,生意好到爆。
“农家菜的显著特点就是天然、味道纯正。”“农家乐”现象让他隐隐约约看到,消费者对生态健康调味品的追求,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一边是希望吃天然调味品的消费者,一边是每年以1000多万吨的量被浪费掉的骨资源。商机显而易见。
几经思量,于连富决定尝试用现代工艺和科学技术、设备加工出一种具有民间大骨风味、不含任何化学成分的天然调味品。
方向定了,于连富成立了独凤轩食品有限公司,在全国各地招兵买马,准备在这个国内尚处于一片空白的市场上抡圆了膀子大干一场。